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績效管理

一、績效管理的意涵
  「績效是指對應職位的工作職責所達到的階段性結果及其過程中可評價的行為表現。
  「績效管理」是指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就目標與如何實現目標所形成共識的基礎,透過激勵和幫助員工取得優異績效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管理方法。
  「績效管理」的目的在於藉由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提高員工的能力和素質,以達到改善公司績效的效果。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資料導向決策在K-12層級學校之應用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in K-12 schools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holding schools accountable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every year among every student group. Data is our best management tool. I often say that 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 If we know the contours of the problem, and who is affected, we can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eachers can adjust lesson plans. Administrators can evaluate curricula. Data can inform decision-making. Thanks to No Child Left Behind, we're no longer flying blind." - Margaret Spellings, U. S. Secretary of Education.
    The need for better decision making in our nation's schools has grown in tandem with the rise in standards-based reform and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 systems. "After years of exhorting and cajoling schools to improve, policymakers have decided to get tough"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m, July 2000).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legislation, school districts are required to test students,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and use that data to identify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ir educational system. Schools that do not demonstrate adequate yearly progress (AYP) will be identified as needing improvement and subject to immediate interventions. Most often educators talk about the punitive uses of data to improve instruction. Since the passage of No Child Left Behind legislation, Washington state's educators have consistently heard that poor scores on state or national tests equal failure, and persistent failure equals intervention. Few educators or educational leaders seem to be able to articulate how they might use data in a more positive or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use of data in education remains an elusive concept and skill, yet the path to using data in making decisions is not out of reach or difficult to implement.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目標管理之S.M.A.R.T原則

    目標管理是組織裡最常用也是最常見的管理方式之一,而「S.M.A.R.T」法則是關於目標設定時常用、簡單的原則之一,「S.M.A.R.T」是五個英文字的縮寫,代表設定目標的五個基本原則。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一、前言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由Peter Drucker於1954年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所提出,主張經由主管與當事人的討論,以溝通和連結的方式讓組織的目標由上而下與員工的工作目標相環扣,使組織上下努力的方向與組織目標一致。同時,員工會將注意力與資源投入在這些工作目標上,主管也會將焦點投入在確保員工達成目標的使命,由員工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將時間集中在規劃、領導與解決問題等較具貢獻的地方,無需進行太多的例行性人員管理和監督。此理論完全基於以成果為績效導向、參與式管理和員工自我控制(Y理論)的管理哲學。

性別平等教育常見問與答

蒐集「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議題如下: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ACRS動機模式

一、前言

    ARCS動機模式是凱勒(J. Keller)於1983年,以其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系統化設計模式為基礎,整合動機理論與相關理論所提出的提出。其認為傳統以來的教學設計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關注太少,任何一種教學設計所發展出來的教材,若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或專注,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Keller期望ARCS動機模式能提供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動機需求,確認與了解教學的設計策略,以激發學習動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與表現。

二、ARCS模式的要素
    (一)引起注意(Attention)─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二)切身相關(Relevance)─滿足學生個人的需求和目標,使他產生積極學習態度。
    (三)建立信心(Confidence)─幫助學生建立起能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是否能完成他的能力。
    (四)感到滿足(Satisfaction)─學生能因著成就而得到內在和外在的鼓勵和報償。

三、ARCS模式的教學策略
    (一)引起注意
      1.提供變化性
      2.激發求知需求
      3.擅用詢問技巧

    (二)切身相關
      1.聯結熟悉事物
      2.學習目標為主
      3.配合學生特性

    (三)建立信心
      1.明定成功的標準及期待
      2.提供自我掌控的機會
      3.提供成功的機會

    (四)感到滿足
      1.提供一顯身手的機會
      2.圖公回饋與報償
      3.維持公平性與對等轉移

四、ARCS模式的特色
    (一)注意動機、情意的激發。
    (二)能配合其他的教學理論或教學設計步驟合併運用。
    (三)不僅著眼於教學效果的提升,還特別重視學習的趣味性,藉著一連串的策略,強化維持學習者的興趣,以達到學習效果的目的。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創意學校總體營造

一、前言
    知識經濟和人口少子化的時代,學校面臨到經營困境及生存危機,而創意學校總體營造應是突破學校經營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學校如何有效從事創意學校總體營造,實屬學校校長及教師應該共同思考的課題。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數位教學設計模式

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促使教學設計因科技設備的廣泛應用而改變,如何藉由有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使教師確實瞭解與掌握教學歷程中所有相關要素的架構與流程,以達到教學目標與有效的提昇學習效果,已成為重要之課題。以下就「系統化教學設計」進行闡述,並簡介常見之教學設計模式。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PBL教學

     PBL或指為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或指為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但究其內涵、理論基礎與歷程,意義相當接近,泛指使學習者朝向了解或解決一個問題之工作過程來進行學習的歷程。包括讓學生先遭遇問題、呈現問題情境、小組成員應用知識和推理能力開始解題、學生主動確認學習內容並據之以引導個別化研究、將過程經歷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再用於解題、呈現與評鑑學習結果之步驟(Barrows & Tamblyn,1980)。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TPCK(科技教學內容知識)

TPCK(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科技教學內容知識,又譯為「學科教學科技知識」。是由於在21世紀網路科技突飛猛進,科技深深的影響教學,因此在原PCK的架構下,加入了「科技」對教學的應用。其主要內涵係指:
TPCK是一個獨特的知識體,建立在於教學工具的知識和其功能了解之上,將教學、內容、學習者和其背景整合,針對學習者認定艱澀之主題的了解、以及教師教學呈現有困難的主題之了解、依賴工具以達成有效教學,並發揮其附加價值。
TPCK
以下即針對TPCK架構中的各個組合知識體作重點敘述: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數位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所公佈之「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將於今年完成階段性任務,緊接著又積極展開下一期白皮書之規劃,目前草案名稱為「教育部數位學習白皮書(草案)2012-2016」,是一份為期五年的計畫。

     內容除延續前幾期的計畫(1997年「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1999年「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0年「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及2008「資訊教育白皮書」)外,亦參酌了英國2009年學習革命白皮書美國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

淺談資訊時代的數位公民素養

有感於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卻不斷的被誤用,以致相關的社會案件持續增加,如:網路霸凌、網路成癮、網路詐騙...等,因此針對數位公民素養進行闡述,希望能逐步讓資訊科技的應用導回正軌。

** 本文投稿於楊光心橋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