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PBL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務問題為核心,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植基於建構主義的觀點(constructivist view),認為學習是在社會環境中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獲取知識。
二、理論基礎
綜合各學者觀點,PBL奠基於以下數個心理學理論:
1.杜威的實用主義(Dewey pragmatism)
杜威認為教學重在思考的訓練,教學不僅在傳授知識和經驗,更要使學生經歷科學的方法。教師應讓學生有機會主動利用先前經驗來解決問題或適應環境,並藉以增加知識。
PBL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結構模糊之真實性問題作為學習的開始,透過解題來刺激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具實用價值的解題技能與知識。
2.認知建構主義(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Piaget的認知論指出,知識是由學習者以基模(schema)為基礎,不斷地透過同化(assimilation)與調整(accommodation)的認知歷程,主動建構而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安排導致學生產生認知衝突的機會,以利認知結構的重建,增進主動建構的經驗(von Glasersfeld, 1989)。
PBL的學習歷程中,學生被置於實務情境中,由問題引起其對知識的好奇並激發其使用先前知識、建立問題空間、搜尋資料、重建心智模式等認知與對整個過程之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檢測,故具有讓學習者應用各種訊息資源來建構知識的機會。
3.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訊 息處理理論指出,人腦猶如訊息處理器,訊息自外在環境透過接受器進入訊息處理器後,在感覺記錄器稍作停留後,被加以注意的訊息會到達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或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經過編碼過程後,短期記憶中的訊息會轉變成適當的形式,送到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中做永久的儲存,而長期記憶所存的訊息可作為日後學習的基礎。
進行PBL學習時,學生需先討論問題,目的即在幫助學生活化先前知識,促進知識的精緻化(elaboration),甚而導致知識的調整與重建(Schmidt, 1983, 1993)。
4.情境學習理論(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根據情境學習原則,教師應提供以學習者為觀點的「學習課程」(learning curriculum)並透過引導性的參與,使學習者在日常生活的實務中接觸、使用並組織各種學習資源進行學習,獲得處理未來生活中可能面臨之複雜問題的能力。
PBL重視以問題情境作為課程組織與學生學習的情境,期望學生在與未來可能遭遇的問題相似之情境下所習得的知能,可真正地用於實務的情境中。
5.合作學習理論(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合作學習」是一種透過小組分組,以增進個人與小組其他成員學習成效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可用於學科內容的教學,強化學習的認知過程,提昇學生的學業成就(Johnson, Johnson, & Holubec, 1994)。
PBL學習歷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最主要的策略之一 。
三、主要特徵
PBL具有以下五項特徵:
- 以結構模糊的問題作為課程組織中心和學習情境
- 學習者扮演問題所有人的角色
- 教學者擔任認知與後設認知的教練
- 鼓勵小組合作學習
- 採行多元評量方式
四、教學策略
問題導向學習,教師必需扮演著激勵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其主要策略如下:
- 教師介紹或設計一個缺乏結構性的問題;
- 呈現問題給學生;
- 學生分組探究;
- 學生自我導引學習;
- 重新思考學習議題;
- 小組決定最佳解答,並提出解決方案
- 評鑑。
五、影響
PBL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增進,有相當大的效果。
六、結語
近 年來國內因應世界潮流,大力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產品不斷的被引入教學現場。然而當政府不斷投資經費於各項資訊科技產品的更新採 購當中,不禁令人反思,難道舊的科技產品就該被遺棄?這麼多計畫的執行之後,教師(數位移民)的教學改變了嗎?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費的來源是各校最 大的困難,教育人員應當思索教學思維的改變,沒有反省、改變,再多的科技設備不都是浪費嗎?
現今的社會環境,提供許多學生自我學習的機會,教師若能了解PBL的內涵,再透過數位時代各項軟、硬體環境的建置,必然可以設計出更有意義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亦將不再是一句口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